仪器计量:机构如何做好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发表时间:2018-06-19 13:55
仪器计量质检部门的仪器设备,是质检部门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今业务活动及发展趋势来看,正确合理地对设备的选择和使用进行成本控制,建立一套完整的设备档案,有计划地更新设备,使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使之持续准确可靠,有效且经济地提供硬件的支持,是保证检验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设备管理的主要目的。 一般来说,设备管理的成本主要包括购置费用(直接影响折旧费)、维修与设备管理人工成本、维修材料费(主要是备件)、外修费、停工损失等。设备管理成本的控制是设备管理工作中的质量控制关键,所以不应是被动地控制,应将更多的设备成本从不可控制成本变为可控制成本,从而达到降低总成本的目的,体现设备管理工作的成效。
![]() 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工作 仪器计量检测机构的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是维持计量机构仪器设备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是设备管理的基础,应作为一项经常性和长期性工作来抓,是质量工作中最能体现成效的一个基础性工作,那么怎么能做好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呢? 1.建立完善的仪器设备管理体系和监督体系。在检验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建立与本机构相适应的具体负责仪器设备管理的机构,实行机构、科室、操作人员的三级管理网络,通过相互协调的仪器设备管理网络,设专人负责,使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从申购、采购、验收、标识、建档、使用、维护保养、维修、停用、报废等逐一落实。通过仪器设备管理文件的实施,以文件形式将仪器设备管理的目的、岗位职责、管理要求、工作程序、状态标识、记录与档案管理等明确统一规定,使各部门各岗位都了解其在仪器设备管理中所负的责任与应尽的义务,从而实现仪器设备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2.建立仪器设备的管理台账和档案。对于周期计量检定的仪器设备应当建立仪器设备管理台账,应包括仪器设备名称、型号、生产厂名称、出厂编号、测量范围(量程)、精度(分辨率)、购入日期、购入状态、购入费用、管理编号、使用部门、保管人、用途、状态(在用/停用)、计量检定周期、计量检定单位/部门、上次计量检定日期、检定结果、历次计量检定记录(日期与结果)等,必要时还可增加仪器设备管理类别、等级(贵重、主要、一般)、档案编号等。 3.对仪器设备进行分类管理。通常仪器设备从计量管理角度上可分为周期计量、一次性计量和非计量三大类(或A,B,C类),直接用于测量的仪器设备一般应归类为周期计量仪器设备,而作为提供或创造测量条件或环境条件用的仪器设备(如普通交流稳压电源、空调机等)可归类为非计量仪器设备(C类),对于其测量准确度一般不会随时间、环境条件和使用状态等因素改变的检测仪器设备(如玻璃水银温度计和钢板尺等)可归类为一次性计量仪器设备(B类)。从仪器设备的用途上可分为检验仪器、辅助检验仪器、办公仪器设备、环境使用。根据设备的综合效率,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分类,对重点设备进行重点管理。 其主要评定要素:故障的影响、有无替代设备、开动状况、修理难度、对质量的影响、原值等。通过对以上要素进行综合评分,来分别制定对不同类型的仪器的保养或维修计划就比较简单明了了。 4.做好仪器计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仪器设备的使用部门应对本部门所开展的检测项目做出各检测参数的测量不确定度值的评定,以便在需要时可以提供所检测项目的不确定度值。在进行检测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时,必然需要用到仪器设备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值。因此,仪器设备的使用部门应注意收集所有仪器设备的各个测量参数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值,一般可以通过仪器计量检定或从仪器校准证书上得到。 5.做好仪器设备的各项记录的归档工作。计量检定证书、使用记录、维修记录、零配件更换记录等应及时定期归档,这些记录可反映仪器设备的历史情况,以便在出现量值或精度超差时能及时发现和查找原因,并加以消除或采取补救措施。为了将各项记录定期归档,在设计记录方式时最好是采用活页形式,并在每页记录加以页号和仪器设备管理编号,防止记录遗失。 综上所述,仪器计量管理工作不是简单地购买、使用、管理设备,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工作,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需要从各个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技术、经济措施,限制各种支出,主动地降低总成本,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对设备实行全过程的综合管理,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和花费,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作用,可实现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设备综合效用最高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设备管理的主动权,掌握仪器计量管理质量控制的主动权,真正体现质量工作的成效,更好地保证设备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保证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